例如,探索在城市群范围之内进行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方式加大对外围地区的投入。
经济全球化也正遭遇强势逆流,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模式难以为继,关键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安全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循环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堵点和瓶颈,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抓手,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三新有机地系统地放在一起理解其深刻内涵新增贷款额则从2万多亿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也下降到了1.03万亿元。物流、产业链及供应链、粮食和能源安全受到挑战。新注册的主体增速下降,注销主体的数量大幅增加,考虑到当前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有动力多注册小公司。2022年5月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4月信贷数据同比大幅少增的局面,显示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和恢复。
近期经济的首要目标宜是稳住,不滑出合理增长区间,避免引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2022年,政府债的加速发行使得社融保持较高增速,但剔除政府债务后的社会融资持续下行,从1月的9.41%下降到4月的8.97%,较快的下降速度反映出私营部门的需求下降较明显。上半年政府债券作为财政政策稳增长的主要工具,一是整体债券发行速度规模均超前。
二季度多地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仅资源型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收支差额变动形成财政存款,理论上来讲,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财政存款增加,反之财政存款减少。图9 全国土地成交溢价率(%)和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变化(右,%)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不平衡加剧,中央财政收支顺差不断扩大,而地方一般公共财政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赤字同时达到同期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挖掘财政存量空间,通过财政结余和调入资金以及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来增加财政发力空间,同时有效使用财政存款推动财政支出进度。2021年二季度之后,土地流拍增多、土地溢价率持续回落,尤其疫情冲击下房企资金现金流不足,开发商拿地意愿不强,2022年上半年,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速持续为负,土地成交面积占供应面积比重下滑至74%,为近年最低,5月土地溢价率降至今年最低2.15%。
东部地区则受益于资源价格的上涨,财政赤字相对增长较慢。另一方面,稳增长背景下,稳民生、稳投资、稳基建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但事实上财政存款与财政收支变动并不一致(图5),在我国连年赤字的背景下,财政存款却在不断增长,背后反映的是我国财政支出的滞后性,即财政资金并不能及时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形成了央行财政存款的持续累积。但专项债券的偿债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上半年在房地产市场冲击下,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大幅缩减,难以负担专项债务的本息偿还。
2022年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增长18%,一方面,中央非税收入的增长53.2%,源于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按规定恢复征收的银行保险业监管费收入入库等。第二,中央转移支付和财政资金直达保障财政三保支出。从债券发行来看,2022年上半年,国债共发行3.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地方政府债券共发行5.3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7.1%,在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中,仅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占比近半。结合国有土地出让权收入安排的支出增速变动,可以看出,政府性基金支出中用于土地出让相关的支出占比在逐渐下滑,2019年前土地出让支出在政府性基金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在90%左右,而2019年后国有土地出让相关占比开始减少,2020年6月已经下降至58%。
2022年上半年,一般公共财政收支差额-2.4万亿元,财政存款新增0.52万亿元,整体财政支出进度较慢,主要表现为:4月份受疫情拖累整体支出项目进度较慢,导致财政存款增长较快。尤其在疫情冲击稳经济的背景下,收入端减税降费和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支出端民生支出刚性和专项债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不断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4] 政府杠杆率=(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城投债余额)/GDP。而与往年不同,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支增速背离,在收入持续负增长的同时支出增速持续为正且不断上涨,截至6月底,地方政府性基金赤字规模近2.7万亿元,创史上最高赤字水平。
图7 中央及地方杠杆率水平变化(%) 数据来源:WIN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从财政空间方面,有效调用多渠道财政收入支撑财政政策的落地。三、展望: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持续 上半年财政积极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财政积极利用各种财政工具,不断拓展财政可用空间,在保障财政政策资金需求的同时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上半年共完成全年支出预算的48.2%。2022年1-6月国债发行3.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5.3万亿元,同比增长57.1%,其中专项债发行使用加速推进,专项债券累计发行3.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新增专项债券3.4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截至6月末,专项债务余额已达20.3万亿元,占全国专项限额的92.9%。全国新增减税降费0.5万亿元,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征政策进一步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征收率下调的同时给予增值税减免和应纳税所得额减半政策,并继续推迟小微企业税费缴纳时间,上半年累计办理缓税缓费0.6万亿元。
中央财政收支顺差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中一般公共财政与政府性基金表现不同,主要表现为一般公共财政收支顺差的扩大,而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不断缩窄,5月和6月份政府性基金转为赤字,上半年政府性基金赤字累计142亿元,为2015年以来首次基金赤字。截至2022年6月底,仅华北、西北地区财政收入实现正向增长,煤炭和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山西、内蒙、山西、新疆地区的企业运营较好,进而带动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的大幅上涨。
一方面积极调用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财政增量工具落地,2022年积极财政主要表现为减税、增支、增债,双管齐下扩大财政可用空间,积极助力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地方间的区域不平衡需要中央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体制管理改革,如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常态化建立以及省直管县改革等。
在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7%,金额占比42.4%。图1 2022年4月1日-7月20日各行业留抵退税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财政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第三,专项债发行加速助力基建投资稳增长。进入专题: 地方区域财政 。同时土地市场量价同跌(图9),100个大中城市的土地市场成交面积和成交总额增速均在持续下滑。第二,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财政收入空间。
2021年财政增收减支政策结余的预算调节稳定基金为2022年腾挪了一定的财政空间,可以为2022年经济稳定提供资金支持。注:财政收支总差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保基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社保基金支出)。
截至7月20日,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2022年6月16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财政学会区域财政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下的区域财政研讨会。
与这个过程相伴随,还需要建立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即监管、央行、财政共同发挥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事实上更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是在困难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
现将整理后的发言实录附后,供读者参考。一、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拉大地区经济差异,增加统一市场建设难度 我长期关注金融问题,最近特别关注金融稳定问题。三、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思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是个长期问题,对于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的问题讨论一直很热烈。地方政府手上缺乏资源与手段,稳增长的难度便陡然上升。
这种情况使得地区经济的差异变得更大,统一市场建设业会变得更难。但问题是,有些地方财政资源充裕,行政能力也强。
4月份经济进一步下行,中央想了很多办法,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千方百计地稳经济。从事权方面来看,现在把很多责任都压到了地方去,如抗疫、稳增长、房地产市、中小金融机构稳定等方面的责任,类似的问题将来会很多,比如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等,将来如果都把所有这类责任都压到地方,地方政府可能很难圆满完成任务。
2020年上半年很多城市发了消费券,但是发消费券的地区都是在财政状况比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会给金融稳定局面造成很大的挑战。